坐落于錢塘江大橋東南側,北鄰聞濤路,有較好的望江及觀橋視角。它是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承擔的杭州市濱江區12公里濱水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中的一部分。錢塘江大橋,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跨錢塘江雙層桁架梁橋,由中國橋梁專家、現代橋梁事業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主持全部結構設計,作為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工匠精神的載體
杭州市從2019年開始,為紀念錢塘江大橋建成日(1937年9月26日),將每年的9月26日設立為全國首個“926工匠日”,逐步做強“杭州工匠”品牌,每年開展“杭州工匠”認定工作,迄今已認定百余名具有高超技藝、優秀品質的人才為" 杭州工匠";以多樣形式大力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建成于錢塘江大橋東南側的926工匠博物館,填補了承載杭州工匠精神的博物館的空白,并隨杭州工匠評選逐步充實內容。一橋公園緊鄰錢塘江大橋,承載了較多的居民日常活動,但內容單調、設施老舊,原有管理用房已淪為堆放雜物的場地,對文化內容的植入明顯不足。但大面積的休憩草坪,留出了活動區觀橋的視線通廊。為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建筑選址為原管理用房范圍及南側部分廣場區域,建筑東側避讓基地原保留大樹并形成了居民活動的廣場。基地位置在12公里提升項目中位于西側位置,屬于杭州市濱江區濱水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的局部更新段,與錢塘江以聞濤路相隔。在有限介入的設計原則指引下,我們希望能夠以點帶面地更新周邊區域公共空間,以工匠精神重塑區域特征。
設計以“工匠之手”捏合形成的屋脊一面指向錢塘江大橋,一面指向對岸的遠山。地面上隱含的926數字形態重塑微丘地形,擠壓出院落空間,室內空間與室外庭院相互交融。整體打磨的雙層6mm厚陽極氧化鋁折板采用數控制造技術,借鑒現代造船工藝,流線型的鋁板墻面與頂面一體,如絲綢般漂浮于江畔。我們希望能由此更好地體現現代工匠精神,以新工藝向錢塘江大橋致敬,實現不同年代大國工匠之間的時空對話。褶皺的屋面形成側面飛揚起翹的屋檐形態,中間滑落至地面,圍合形成院落空間,以現代化形式演繹江南傳統。
我們將驛站服務功能、辦公、設備用房等輔助空間置于地下,使首層空間得以解放,僅地面設地送風口,并利用雙層表皮間的空腔解決部分設備管線需求,塑造通透純凈一體化的展陳空間。我們希望在簡潔的空間中通過對整體鋁板屋面的塑造完成豐富的空間體驗:一方面,屋脊的形態留出了四個不同方向的窗口,應對不同的城市景觀;另一方面,兩側圍合院落的墻面上留出了月牙狀隨地形起伏的窗洞,望向季相變化的院落空間;同時,褶皺的形態在屋面形成了兩個三角形天窗,作為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形成室內變幻的光影。
建筑占地約35mX35m,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大跨度屋蓋采用鋼桁架體系,貼合鋁板屋面,僅在結構最外圍設置鋼柱,營造室內通透無柱大空間。考慮立面輕盈通透的要求,采取密集柱列作為幕墻柱的做法,柱距為1.5m,選用極小截面(80x160、100x150)的鋼柱作為豎向結構支撐,柱間鋼拉桿直徑僅50mm,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建筑的通透性。輕盈的建構使流動的空間得以呈現,展露出建筑與自然交融的詩意,簡潔的空間形態最大化展現了工藝化的外殼,又暗含了對工匠精神的回應。
深圳信可威展廳設計公司專業從事上市企業展廳設計、展覽展示活動策劃、展臺設計搭建的展廳設計公司,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設計創意、現場搭建和維護、倉儲、全國巡展等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開發商場、專賣店規劃、設計、制作、會議活動策劃和現場布置、平面廣告創意策劃等多項服務。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工藝技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而在眾多瓷器種類中,上虞越窯青瓷以其溫潤如玉的釉色、簡約流暢的造型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樹一幟,成為了中國瓷器文化中的瑰寶。從東漢中晚期至五代時期,上虞越窯青瓷經歷了從創燒、鼎盛到低落、復興的曲折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變遷。本文旨在通過深入探索上虞越窯青瓷的發展歷程、技藝特點以及文化內涵,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同時展望其未來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諾華制藥集團(英語:Novartis International AG)通稱諾華(Novartis),是一家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的跨國制藥及生物技術公司。其核心業務領域包括各種專利藥、消費者保健、非專利藥、眼睛護理和動物保健等。
設計方案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方案設計結合陳列大綱內容,運用多種陳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館藏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避免圖板加展品的單一陳展形式。
在南充博物館的“歲時淳風”民俗文化專題展覽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嘉陵江世界。漫步在這如畫的場景間,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川北特色民風民俗的厚重底色,還能領略到這片土地上悠長風韻的獨特魅力。從江畔的船歌到市井的百味,從盛世的慶典到金花的異彩,嘉陵江畔的民俗文化猶如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
拉普電纜(Lapp Kabel)作為電纜和連接技術領域的創新領導者,在其歐洲總部打造了一座融合企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新展覽空間。
巴厘島是地球上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之一。如今,大眾旅游業、稻田城市發展和塑料污染威脅著印度尼西亞島嶼的形象。在熱帶博物館和福爾肯昆德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巴厘島 - 歡迎來到天堂”展示了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以及天堂的另一面。
當時間跨入2025年,博物館的形態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變革——它不再只是歷史與文化的容器,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動態場域。作為展廳設計師,你是否也感受到這種悄然蔓延的挑戰?觀眾對沉浸感的閾值越來越高,技術迭代的速度遠超想象,而如何用空間講好一個"不喧嘩,自有聲"的故事,正成為行業的核心命題。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戰略支點,依托國家級經開區、僑夢苑創新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已構建起“戰略樞紐+產業引擎+創新高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從昔日的城郊荒地蛻變為廣州東部樞紐核心區,形成以永寧大道為軸心的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200億元,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18.7%?。 通過《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法治化賦能,開發區獲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聯席會議制度支持、23條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紅利?,實現“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全流程自主決策。當前正以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為引擎,聯動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灣區經濟圈”和“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4年國際班列開行量占全省42%?。在產業生態構建上,形成“雙核驅動+多元協同”模式:以廣汽本田、北汽新能源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集聚企業超200家,本土配套率達75%;以增芯項目為引領的集成電路產業,帶動越海集成、國顯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完整鏈條?。 科技創新方面,開發區通過國家級僑夢苑引進123個華僑華人項目,建成12個“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孵化載體,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于全市均值1.5個百分點?56。未來將重點拓展20個新興產業賽道,包括低空經濟、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過TOD綜合開發片區和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新城?
泰州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其傳統典型的水鄉農耕文明,厚重深遠的歷史文化積淀,千姿多彩的人文生態資源,孕育了泰州花團錦簇、名揚天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更是推動一個城市文化發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