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展廳并非簡單的歷史陳列場所,而是承載紅色基因、強化理想信念的 “精神課堂”。它以 “黨建引領” 為核心,通過系統化的空間設計與內容編排,將黨的百年歷程、理論成果、實踐成就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讓參觀者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黨的初心使命,感受信仰的力量。無論是面向黨員干部的教育學習,還是面向群眾的紅色科普,黨建展廳都承擔著 “以史為鑒、以文化人” 的重要使命,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空間敘事:以 “時間軸” 串聯百年征程
黨建展廳的空間布局,多以 “黨的發展歷程” 為邏輯主線,構建清晰的 “紅色時間軸”。序廳通常以莊重的黨徽、黨旗為視覺核心,配合 “為人民服務” 等核心宗旨的立體字,瞬間營造出嚴肅而神圣的氛圍,讓參觀者在踏入展廳的瞬間,便感受到強烈的精神感召。
主體展區按歷史階段劃分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等板塊。每個板塊通過實物展品(如老黨員的入黨申請書、革命時期的文件手稿)、場景復原(如模擬的 “紅船會議” 一角、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場景)與圖文展板結合,讓歷史場景 “可觸摸、可感知”。例如,在 “新時代” 展區,通過大型沙盤展示脫貧攻堅成果,標注全國脫貧摘帽縣的分布,配合動態數據屏呈現 “GDP 增長”“民生改善” 等核心指標,讓新時代的成就直觀可見。
尾廳則以 “展望未來” 為主題,設置 “初心誓言墻”,參觀者可在此重溫入黨誓詞,電子留言屏允許寫下對黨的祝福與個人承諾,這些內容會實時滾動展示,形成 “薪火相傳” 的互動氛圍,讓紅色教育從 “被動接收” 變為 “主動參與”。
內容呈現:讓理論與實踐 “雙向奔赴”
黨建展廳的內容設計,注重 “理論深度” 與 “實踐溫度” 的平衡,避免空洞說教。在理論解讀方面,采用 “通俗化表達”: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的理論成果,轉化為 “理論發展樹” 動態圖譜,從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每個理論分支都配有對應的歷史背景與實踐案例,點擊屏幕即可查看詳細解讀;“黨章發展歷程” 展區,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黨章版本,用動畫演示核心條款的演變,讓枯燥的條文變得生動易懂。
在實踐展示方面,聚焦 “身邊的黨建故事”:設置 “黨員先鋒崗” 板塊,展示本地優秀黨員的工作場景照片與事跡視頻,如社區書記解決群眾難題的紀實片段、科研工作者攻克技術難關的歷程;“黨建 + 民生” 展區,用互動地圖標注黨建引領下的民生項目(如老舊小區改造、鄉村振興示范點),觀眾點擊點位可觀看改造前后的對比影像,感受黨建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這種 “宏大敘事 + 微觀故事” 的組合,讓紅色精神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在身邊找到鮮活注腳。
技術應用:用科技為紅色教育 “賦能”
黨建展廳的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 “精神傳遞”,讓紅色教育更具沉浸感與感染力。
VR/AR 技術重現歷史場景:戴上 VR 設備,可 “走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體驗 “挑糧小道” 的艱辛;通過 AR 掃描展板上的 “長征路線圖”,手機屏幕會彈出對應的歷史事件動畫(如 “飛奪瀘定橋”),讓觀眾仿佛置身歷史現場。
數據可視化讓成就 “看得見”:巨型數據墻實時展示本地黨建工作的核心數據(如 “黨員人數增長”“基層黨組織覆蓋率”“為民辦實事數量”),用動態圖表呈現 “黨建引領經濟發展” 的關聯曲線,讓抽象的成果轉化為直觀的視覺沖擊。
互動裝置強化參與感:“黨史知識問答” 互動屏采用 “闖關” 模式,題目涵蓋歷史、理論、時事等內容,答對后可解鎖對應歷史事件的趣味科普;“紅色歌曲互動臺” 允許觀眾點播經典紅歌,演唱時屏幕會同步播放相關歷史影像,讓歌聲與畫面共同喚醒紅色記憶。
教育意義:從 “參觀” 到 “踐行” 的精神升華
黨建展廳的終極價值,在于推動紅色精神從 “認知” 走向 “踐行”。它通過營造莊重而生動的氛圍,讓參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禮:黨員干部在此重溫入黨初心,強化 “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意識;青少年在此了解黨的歷史,樹立 “聽黨話、跟黨走” 的理想信念;普通群眾在此感受黨的領導帶來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
許多黨建展廳還會定期舉辦主題活動,如 “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展”“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老黨員講革命故事” 等,讓展廳成為常態化紅色教育的陣地。參觀結束后,不少單位會組織討論分享,讓參觀者結合自身工作與生活,談感悟、定目標,將展廳中的精神觸動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動力。
黨建展廳的存在,不僅是對紅色歷史的紀念,更是對未來的召喚。當紅色故事通過空間敘事變得可感可知,當理想信念通過互動體驗深入人心,這里便不再是靜態的展示場所,而是能激發奮斗力量、凝聚前進共識的 “精神加油站”,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持續煥發新的活力。
展廳設計現在越來越講究互動體驗,不少智能家居展廳門口經常排著長隊,不管是年輕情侶、中年夫妻,還是大爺大媽,都愿意頂著太陽等著體驗。這到底是為啥呢?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展廳里的沉浸式互動太吸引人了,讓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智慧生活的方便和有趣。
以"能源血脈·智造未來"為魂,通過核心展區設計,將鐵人精神基因、勘探科技突破與綠色轉型戰略熔鑄為可感可知的沉浸史詩。下面是部分展項分享
在體驗經濟時代,企業展廳已從“產品陳列室”進化為“品牌價值體驗場”,作為設計師,需以“品牌基因解碼”為起點,通過空間敘事、技術融合與情感共鳴的三維重構,打造具有辨識度與生命力的企業形象展示平臺。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以互動體驗為核心的科技展廳成為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它打破傳統展示的單向模式,讓參觀者深度參與,親身體驗科技的魅力與神奇。
隨著數字多媒體技術在展廳展館的應用,基于全新技術形態打造的數字展廳有效解決了傳統展廳展示形態單一局限的弊端,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和理解力,讓參觀者更直觀地觀看。下面我們一起來盤點下展廳展設計中常用的互動展項。
截止至今日,展廳設計早已突破了以文字、展板等為主的傳統形式,轉而使用更具現代化的數字手段,設計風格日漸千變萬化,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在集團成立40周年之際,遠東集團數字化展廳正式落成開放。這座占地200余平方米的智慧空間,以“歷史傳承、產業深耕、創新驅動、社會責任”四大敘事主線,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起跨越時空的企業發展圖景,成為詮釋匠心精神、展現硬核實力的新型文化地標。
在繁忙的深圳福田區,每一次的空間改造都是對美與實用的深刻追求。這里,我們將探討展廳裝修設計的藝術性與實踐性,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展覽空間。
最近,雷總頻繁出現在臺前,一次次講小米汽車,他沒有照著稿子念,而是從造車開始的那一天講起,怎么一步步做決定,哪些事先做,哪些暫時放下,性能、安全、智能之間怎么取舍,團隊在不同階段又是如何判斷、如何推進的。